合聚咖

合聚咖

简述热原的性质

admin

临床上在进行静脉滴注大量输液时,由于药液中含有热原,病人在0.5~1h内出现冷颤、高热、出汗、昏晕、呕吐等症状,高热时体温可达40℃,严重者甚至可休克,这种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引起热原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注射液或输液器中污染的热原所引起的。热原的致热量因菌种而异,如革兰阴性杆菌致热能力最强;由于注射途径不同,引起发热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1.热原的理化性质

  ①耐热性:热原在60℃加热1h不受影响,100℃也不会发生热解。但热原的耐热性有一定的限度,如120℃加热4h能破坏98%,在180℃~200℃干热2h以上或250℃加热30′可彻底破坏。但是,由于热原的来源不同,其耐热性也有差异,如从大肠杆菌产生的热原对低温(40℃~50℃)已不稳定,国内有用两次热压灭菌可破坏热原的报道。②滤过性:热原体积小,约在1μm~5μm之间,故能通过除菌滤器而进入滤液中。③水溶性及不挥发性:热原能溶于水。热原本身不挥发,但因具水溶性,可随水气雾滴夹带入蒸馏水中,故制备注射用水的重蒸馏水器有隔沫装置。④其他: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所破坏,也能被氧化剂如KMnO4或H2O2或超声波所破坏,能被活性炭、石棉或吸附剂所吸附。热原在溶液中带有一定的电荷,因而可被某些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除热原效果最好,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热原能力很弱。药液用离子交换树脂除热原时,必须注意对所含药物的影响)。

  2.热原的生化特性及构造

  热原是高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在105~107之间,存在于细胞外膜与固体膜之间,当菌体细胞裂解时才能释放出来。   热原的化学构造是由蛋白质和磷脂多糖(LPS)组成的复合物,LPS是热原的致热活性中心。LPS为磷脂多糖,故具有耐热性。G-杆菌产生的热原致热性最强,G+菌、霉菌、病毒等也能产生热原,但致热活性较弱,也不耐热。LPS由三部分组成:①0-特性侧链;②核心多糖;③磷脂A。后两者即LPS,是热原的致热活性中心。磷脂A为亲脂性基团,能与血管壁细胞膜结合,改变血管通透性,使血压下降导致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