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多能臣、才臣,为汉朝和宋朝所不及,这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告诉我们的。唐朝多良相。洪迈《容斋随笔》一书说:西汉宰相共45人,而唐朝宰相有300余人。其中能称为一代名相的,除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之外,还有魏征、王珪、褚遂良、狄仁杰等19人。他们的事迹、功业是汉朝的那些宰相不能比拟的。唐朝的良相都是实干家。唐朝为何多实干的宰相?答曰:跟唐太宗反对空谈,崇尚实干有关。
据《资治通鉴》,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生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唐太宗讲到了南朝梁武帝君臣的空谈,以及梁武帝第七个儿子梁元帝萧绎的空谈。
唐太宗还对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说:“朕近来读《汉书》,书中收入的《子虚赋》《上林赋》,浮华无用。本朝修国史,议论朝政的奏章,凡文字、议论恳切、率直的,不管我是否采纳,都要收入国史中。”唐太宗说的是文风,但又不局限于文风,实际上还讲了官场风气。他要求力戒浮华不实,崇尚朴实、率直。魏征的谏诤就体现了唐太宗提倡的文风和作风。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唐朝官场一扫空谈之风、浮华之风,崇实、务实精神大为发扬。唐朝的良相正是在这种风气下涌现出来的。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是他们的代表。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长于决断,唐太宗十分赞赏二人的务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