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起源于宋代,主要流行于浙江、福建等地的民间。它源起于村坊小曲,并逐渐吸收了大曲、诸宫调等说唱艺术以及宋杂剧的表演形式。初期被称为“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元代统一中国后,在文化交流中,南戏受到了北杂剧的影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清初三大家:
清初三大家指的是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他们以纠正晚明散文的放纵和轻佻风格而著称,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其中,侯方域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后七子:
自明朝中期起,诗歌界出现了一场以复古为名的革新运动。前期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等人的文学群体,被称为“前七子”。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旨在摒弃台阁体的浮夸风格,恢复文学的独立价值。然而,由于创作理论的局限,他们的作品往往过于模仿古人。到了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继承了前七子的观点,但在复古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并非一个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清雅词派:
清雅词派是南宋中后期崛起的一个词派,其开山鼻祖是姜夔。姜夔在题材上继承了周邦彦的恋情和咏物词风,同时在词的格调和意境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形成了高雅、开阔的词风。此后,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张炎、周密等词人纷纷效仿,追求清丽工整的遣词和音律,使词成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诗*新运动:
在北宋中叶,欧阳修引领了一场古文运动,并迅速成为文坛的领袖。他大力推崇和培养王安石、曾巩及三苏等文坛后辈,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统地位。这场文学革新也影响了诗歌创作,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新的诗风,被后人称为诗*新运动,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