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这两个字在先秦典籍里其实是有的。
《礼记·学记》:
《礼记·王制》: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我们来看一下“学”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的“学”字上半部是两只手在摆弄算筹,“x”代表算筹,狩猎采集社会算数很重要。有趣的是下半部有个房子,说明教学活动是在房子里发生的。金文“学”字在房子里还加了一个小孩,更加具体形象了。
所以,“学”最初是指“学校”,后来才派生出“学问”的意思。
2500年前的学校跟现在的不太一样,那个时候的学校是个多功能的所在。
《礼记·王制》:
天子出征,祭告天地和宗庙以后,要在大学里确定作战计划,班师回朝后在大学里举办庆功宴。每年举办敬老活动,也在大学里进行。可见那个时代的学校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教育场所。
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说多重要都不过分。我们祖先对教育尤其重视,把它视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学记》:
教化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坚信自己有教化子女的义务和权力,哪怕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了。“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年长的坚信自己有教化年轻人的义务和权力,现在农村里初次见面还习惯问贵庚,潜意识中是在确定双方的位次。“入则孝,出则悌”成了不言而喻的生活准则。
《论语》中有句话:
说明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实践是建立在教化权力之上的,对农耕文明来说,“教化权力”远比“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更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宣传了多少年“人民公仆”,但我们骨子里还是想做一个“父母官”。
教育的对象首先是孩子,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在学校里都学些什么呢?
《大戴礼记·保傅篇》记载:
可见当时的学制分2截,8岁(虚岁)入小学,15岁上大学。古时候15岁束发为髻,表明你是个大孩子了,20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人行列了。
“小艺”是指识文断字,“小节”是指洒扫、应对、进退这些待人接物之道。
“大艺”即《诗》《书》《礼》《乐》,孔子的那个时代叫做“王官之学”,孔子的伟大在于他老人家促进了文化下行,让普通人也能够有机会学习“王官之学”。普通人可不是指在田里干活的草根,而是指破落的贵族,序起家谱来也是有身份的人。
“大节”乃大学之道。什么叫大学之道?就是学做大人。什么是大人?我们来看一下甲骨文。
我们看到“大”和“人”都是一个人的形象,区别在于“大”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人”字是一个垂手弯腰的干活的模样。
孟子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大人的成分,也有小人的成分,“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困在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里的是小人,想着如何参赞天地的是大人。
孔子在《易经·乾·文言》里说,
孔孟就是大人的形象,大学之道就是这么一门学做大人的大学问。
虽说教学目标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确定了,但是近两千年过去了,并没有一套标准的教材。直到南宋淳熙年间(约公元1180年),一个叫做朱熹的民办教师编了一本教材,叫做《四书章句集注》。明朝以后,这套教材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成为了官方法定教材。
朱老师把《礼记》里的两篇文章《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两本书合编在一起,称作《四书》。在朱老师的框架里,《四书》是主修课,原有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辅修课。事实上,四书五经是分不开的,不读《五经》是读不懂《四书》的,《四书》更象是《五经》的摘要。
任何一个东西,只要是成了标准,马上就会有反对的声音。跟朱熹老师同时代的,还有一位民办教师叫陆九渊,他就不同意朱老师的观点。两位老师还进行过一次大辩论,史称鹅湖之会。一百多年后出了一个王阳明,他说朱老师的教学目标没问题,但是教学方法有大问题。他还指出,朱老师在注解《大学》时修改了原文,夹带了私货,对于学者来说这是严重的纪律问题。王阳明的这套学问叫做“心学”,朱王两位老师的思想事实上后来融合了,所以统称宋明理学。
自从朱老师的教材成了官方教材后,高考的题目就全部从这里面出了。旧时代的最后一次高考发生在1904年,此后这项存在了1297年的制度,就彻底废除了。
现在的孩子们的学习内容要广泛得多,但也不是想教啥教啥,国家是有控制的。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教学大纲。这套教学大纲最初是哪儿来的呢?您猜对了,是西方传过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国学的本质是一套教学大纲 ,这是一套在我们自家土地上长了两千多年的教学大纲,虽然一百多年前在形式上被放弃了,但它并未远离,依然流淌在我们中国人的血液里。
说到这里,虎爸虎妈们可能就琢磨上了,要不要双大纲教学呢?不用急,从下一篇开始,我们就来看看这套大纲到底讲些什么,搞清楚了再说。
上一篇: 《什么是国学1》
下一篇: 《什么是国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