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为了后摇烧器材的烧友,曾经好多次听着后摇感叹“Oh holy shit ,I could die to this !”
第一次遇上后摇是在豆瓣上,有一篇介绍一个后摇专辑的文章,我试听了,感觉和以前听的纯音乐都不一样,单纯的器乐演奏,却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感觉很奇妙,我知道我步入新世界了,后来知道这种音乐不叫纯音乐,叫后摇滚(post-rock)。
我觉得遇上后摇很幸运,它给了我很多力量,在傍晚跑1小时+后力竭想放弃快倒下时是后摇给我注入n打兴奋剂,让我拔腿狂奔停不下来。
诚然,后摇迷们知音难觅的感觉绝对深有体会,或许后摇的小众属性恰恰成为后摇迷们奉之为信仰的不可或缺的小小条件,我们可以在那渐强的吉他音墙、震撼的失真效果、幽暗精巧的旋律里回忆到内心最不可言说的片段。
然而后摇在许多人看来就是一种彻底的末世情结,代表着叛逆、残酷和不计后果。
那么后摇和摇滚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呢?
说句落俗套的话,后摇之于摇滚就好比后现代主义之于现代主义。
它突破了摇滚乐的定义,改变了摇滚乐的基本概念与传统架构。许多传统摇滚乐所产生的现象,在"后摇滚"的乐队里却是经常被改写的。
例如篇幅比摇滚乐大了很多,其多达10来分钟甚至数十分钟的大篇幅用来宣泄情感也比摇滚乐来淋漓尽致;
又如大部分乐团并无主唱又没歌词,而倾向乐器演奏,即使有少量的人声,也只是作为整体旋律的一种附属;
又如后摇曲子没有摇滚乐的明显的基调,波动频繁,显得天马行空;
再如摇滚乐里的主唱和吉他手的崇高地位在后摇滚里不复存在。
其所用的乐器和传统摇滚乐基本相同,但节奏,和声,旋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近几年的演变,近年来许多"前卫摇滚"或"艺术摇滚"也混入了传统"后摇滚" 团体当中,大都呈现出清新治愈的风格。如Múm,Sigur Rós,Kashiwa Daisuke,World's End Girlfriend,Miaou,Euphoria等等。
典型的传统后摇大牌比如日本的Mono,丹麦的The Seven Mile Journey,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着无比宏大的结构,尤其Mono,有着一种强烈的控制情绪的庞大力量,会让你看到绝望的瞬间和重获希望的一片天光,有如宏大磅礴的交响乐,却多了几分暴戾,显得极端残酷,爆发来得不计后果,。每一次现场不亚于一场风浪浩劫式的交响乐演出。你绝对想不到那种作品仅仅出自4、5个人之手。
鉴于没找到质量好的现场视频,在此我谨作几个虾米链接,好让大伙感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