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在古代学历体系中大致相当于生员,即秀才。若为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比作廪生,一个较为高级的秀才等级。古代的学历体系包括秀才、举人和进士三个主要等级。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教育与科举是两个体系,太学生也需要通过解试才能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成为举人。
科举考试及第后,考生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并通过进一步的考试获得庶吉士的头衔,这相当于现代的学士学位。往上,庶吉士之上还有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等头衔,这些大致对应于硕士学位。再往上,如修撰、编修、检讨等头衔,则相当于博士学位。此外,还有侍读、侍讲等头衔,约等于副教授职称。更高的头衔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则相当于教授职称。最终,学士这一头衔,大致可以看作是首席教授或学术委员会主席的等级。
研究生学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按照学位等级,可分为硕士和博士两级。按照专业和用途,可分为普通研究生学位和专业学位(如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行政管理硕士MPA等)。普通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绝大部分。
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分类,包括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两种。脱产研究生指的是在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中全日制学习的学生;在职研究生则在学习期间继续其在原工作岗位的工作。
最后,研究生的经费来源也可以分类,包括国家计划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委培生)和自费研究生。国家计划研究生由国家提供培养经费,分为非定向和定向两种,其中非定向研究生毕业时可以自由就业,而定向生则需按照合同规定在定向地区或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的经费由委托单位提供,录取时需签订合同,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自费研究生的经费由学生自己承担,有时也可能从导师的科研经费中开支,或者获得社会赞助。国家计划非定向研究生通常被称为公费研究生,在硕士招生中占较大比例,但随着扩招,自费研究生的名额也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