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术】
在说辩中发现自己的处境不利,巧妙地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岔开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战术。
转移话题既要不露形迹,又要能掩护自己摆脱困境。
【经典案例】
▲昭奚恤误敌之谋
秦国打算讨伐楚国,就以观看楚国宝器为借口,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王听说后,召见昭奚恤商量拿什么宝器给他们看。昭奚恤回答楚王说:“他们看宝物是假,探听我国内情是真。问题的关键不在有无宝物而在有没有贤臣。”楚王认为昭奚恤说得对,就让他去应付秦国的使者。
昭奚恤挑选了300名精兵,守住西门口,又在东、西、北面修筑了一些土坛。等秦国使者到达后,昭奚恤让令尹子西、太宗子敖、叶公子高、司马子反分别坐在坛上,请使者坐在东坛上,自己则坐在西坛上对使者说:“客人想观看楚国的宝器,我们的宝器就是贤臣。治理百姓,丰衣足食,人民安居乐业,由令尹子西负责;出使诸侯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由太宗子敖负责;守卫边疆,保卫国家,由叶公子高负责:掌管军队,指挥作战,由司马子反负责;继承先王的遗愿,整顿治乱,由我昭奚恤负责。请大国使者观看吧!”
秦国使者目瞪口呆,无言对答,只好急急忙忙告别昭奚恤,回国复命去了。秦王听说楚国有许多贤臣,于是放弃了进攻楚国的想法。
▲巧言应对
汉章帝时,第五伦做司空。由于他为人正直,奉公尽职,深得人们爱戴。但也有些人因为他性情直爽而对他不满。一次,有人问他:“你有没有私心?”
这句话看起似乎平常,可是却暗藏机关,不管第五伦回答说有私心还是没有私心,都会授人以柄。
想到这一层,第五伦随口答道:“过去,有一个人送给我千里马,被我拒绝了。此后,每当朝廷让我们三公选荐人才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想到这个人。不过,我始终没有举荐他。我哥哥的儿子病了,我一天去探望10次,回到家就躺下睡着了。我儿子有病的时候,我虽然不去看顾他,可是,却一夜睡不着觉。这样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第五伦的回答是十分巧妙的,既说明了自己和常人一样有私心,又告诉别人,他在处理公事时,并不为私心所左右。这样,问话的人自然无空子可钻。
▲吴熊光谏嘉庆帝
有一次,嘉庆帝去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祭拜祖陵,回京时驻跸夷齐庙,召见大臣吴熊光及戴均元、董诰等人,谈论一路上的观感。嘉庆帝说:“有人说通往盛京的道路崎岖不平,沿途没有什么好的景致值得观赏。可是这次巡幸不仅路途平坦,而且沿路风景绝佳,真是人言不可尽信呀!”不等其他人开口,吴熊光抢先回答说:“皇上这次巡幸,主要是为了目睹太祖、太宗当年创业的遗迹,不忘当年创业的艰难,为子孙后代树立恪守祖制的榜样,只是顺路注意一下沿途的风景罢了!”
过了一会儿,嘉庆对吴熊光说:“朕曾经在南巡时去过苏州,那里的风景真是天下无双。”吴熊光回答说:“皇上在苏州看到的花坛,不过是用采来的花布置好,专供您一人观赏的。苏州城外的虎丘可以称为名胜,实际上只是一座大坟墓。城中的街道都临河而设,河道狭窄,舟船集结,每到午后就臭不可闻,哪里有风景可言?”
嘉庆帝有些不快,问道:“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父皇(指乾隆皇帝)为什么6次驾临苏州呢?”吴熊光叩头说:“臣从前陪同皇上谒见太上皇,记得太上皇说过这样的话:‘朕治理天下60年,没有大的过失,只有6次南巡,是劳民伤财、害多于益的事情。将来皇帝(指嘉庆帝)如果提出南巡,你作为朕之特选大臣,不作谏阻,那就是辜负了朕的期望。’先皇的悔悟之言,犹在耳边,希望皇上牢记在心,谨慎从事。”
吴熊光的话说得太直率,简直就是在教训皇帝,在场的大臣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然而,嘉庆帝并没有在意,他虽然对吴熊光的话没有公开表示褒贬,但是在他执政期间却很少像他父亲那样兴师动众地组织南巡。
吴熊光面谏嘉庆帝之所以没有受到斥责,除了他具有元老重臣的特殊身份之外,回答得巧妙、得体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回答皇帝的时候,他灵活地运用了转移话题的方法。皇帝说的是巡幸中的风景,他马上转移到对祖宗创业艰难的回顾;皇帝对南巡津津乐道,他却转移到太上皇悔悟南巡的话题上。话语中既包含着对皇帝的规劝,也反映出吴对朝廷的忠诚,使嘉庆帝乐于接受。
▲机智的反问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采访记者是个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让摄像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或‘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嘴边,问题:“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梁晓声略微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竟如此之“刁”,分明有“诓”人上当之意。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一怔,摄像机立即停止拍摄。
▲基辛格巧答记者问
1972年5月,美苏举行最高级会谈。27日凌晨1点,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签署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的会谈情况。基辛格微笑着透露道:“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无孔不入的美国记者敏捷地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军事秘密:“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和‘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记者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反问道:“既然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记者没有想到自己会碰上这样一个软钉子,顿时傻了,只得“嘿嘿”一笑了之。基辛格轻易地脱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