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疟原虫入侵和破坏红细胞是疾病的关键环节。当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后,在其孢子形成期,裂殖子逸出时会引发红细胞破裂。这部分破坏的红细胞会被脾内的网织内皮细胞吞噬。即使未被直接侵染的衰老红细胞,在特异抗体的调理素效应下,也可能在脾内被吞噬。在脾脏内,清除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后,部分红细胞还能再次进入血液循环。
贫血是疟疾常见的后果,恶性疟疾尤其严重,易引发DIC(血管内凝血)。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特别是在黑尿热阶段,会出现血管内溶血,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血内吸附作用和溶血反应。
疟疾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显著,表现为寒战期血管收缩和发热期血管扩张。恶性疟疾的周围血管扩张常伴随低血压、中心静脉压下降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这些症状表明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血液浓缩、血粘度上升、毛细血管阻塞和凝血,导致脑、肾、肝、脾等器官缺氧和坏死。
恶性疟疾会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三日疟引起的慢性肾病,肾小球基底膜有免疫复合体沉积。病理改变中,脑部表现出脑水肿、脑回变宽变扁,有红细胞阻塞的毛细血管,周围是坏死组织和红细胞。肝部则可见Kupffer细胞增大,脾脏肿大且硬,脾切迹变圆钝,脾内有充血和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肾部稍肿大,肾小球、肾髓质和皮质毛细血管内有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肾小管可能有血色素和坏死。心脏扩大,心包膜和心内膜可见出血点,毛细血管扩张,肺部充血水肿并有慢性炎症,胃肠道充血水肿并发出血,骨髓色素沉着较轻,淋巴结充血肿大,含有疟原虫和疟色素的吞噬细胞。
扩展资料
疟疾在我国古代称为瘴气,国外称malaria,为意大利文mala(不良)与aria(空气)二字合成。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其体内寄生的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疟疾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