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什么

admin

选自《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理解:

上德之人已经把德融入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中去了,所以他们的内心与举止协调统一,非常自然,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所以这样的人是真有德。下德之人没有把德完全的融入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举止中去,但是他们又希望让别人认为他们有德,进而刻意按照德的标准做事,那种违心做作的样子,让人觉得虚伪,所以他们不是真的有德。(从下德变为上德,首先要发现并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然后扭转自身底层的思维观念,克服原有观念,并有意识的利用新的观念去做事,坚持,便可改变。)

上德之人不会有意去故意表现德,他们举止自然合德,却并不会认为自己有所作为。

上仁之人努力使自己行仁行善,而只觉得自己的仁善是应该的,并不觉得有所作为。

上义之人怀揣着帮助别人的心去行义,觉得自己对社会对帮助过的人是有点作为的。

上礼之人行礼时,内心真诚且恭恭敬敬的对待别人,一旦别人无视他周到的礼貌,他就会感到被侮辱,直接伸出手臂来强迫别人还礼。

所以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那些有道之人都消失了,人们就开始推崇有德之人;当有德之人也消失了,人们就开始推崇仁爱之士;当那些仁爱之士都消失了,人们就开始推举行义之人;当行义之人都消失了,那些有着周全礼数的人就会被推举。

所谓的礼法,其实就是忠信淡薄和衰败的产物,是害人吃人的工具、更是大动乱的元凶。

社会动乱之时,那些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只不过是认识了道的浮华而已,但这却是整个社会认识到自身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要把自己置身于敦厚的状态,而不要浅薄;置身于实在朴实的品德中,而不要立身于所谓的华丽之礼。

所以要舍弃浅薄与浮华,立身敦厚与朴实。

注释:

是以,所以、因此。无为中的“为”,(仅凭主观意志的)有意去做。以为,以之为。

仁,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攘,捋起。

扔,牵引、拉。信,守信用、信任、诚实。薄,少。首,开端。识,识别。华,浮华。

愚,愚昧、愚蠢。始,开始、起源。处,置身、引申为处理。

厚,忠厚、丰厚、多。实,殷实。取,捕取也《说文》。

译文:

上德不刻意德,所以有德;下德不失去德,所以无德。

上德自然而为却不觉得有作为;上仁作为仁而不觉得有作为。

上义作为义而觉得有作为,上礼作为礼然而没有得到回复,就捋起手臂而拉他。

所以失去道而后就是德,失去德而后就是仁,失去仁而后就是义,失去义而后就是礼。

礼这个东西,忠信的少,却是作乱的开端。

预先识别的人,道的浮华,却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置身它的忠厚,不处在它的浅薄;置身它的殷实,不处在它的浮华。

所以剔除那个选取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