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的定义,简而言之,是区分卓越者与普通人的深层次个人特征。它不仅限于达到基本标准的能力,而是涉及能够实现高水平成就的特质。具体而言,操作性定义强调通过访谈顶尖的前5%卓越者,识别共同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胜任力的组成。
常犯的两个错误在于,人们往往将胜任力等同于具备完成基本任务的能力,即达到60分的水平。然而,胜任力实际上指的是能够达到90分以上的卓越能力。这种误解在中国尤为普遍,原因在于“Competency”这一概念在1973年首次由哈佛大学提出,彼时“素质”和“胜任力”这两个术语在中文中分别被使用,前者多与教育改革中的“素质教育”相联系,后者则更贴近日常口语中的“胜任”。由于“胜任”一词的直接性,人们容易将其理解为能力的层次。
胜任力的概念在近年来得到了扩展,不仅局限于职业领域,也开始应用于学习生涯。在学习生涯中,胜任力涉及如何成为顶尖的前5%学生。对于职业人士而言,胜任力则聚焦于如何在工作业绩中达到顶尖的竞争力水平。无论是学习生涯还是职业生涯的胜任力规划与咨询,核心目标都是帮助个体达到顶尖水平,证明咨询服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