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症,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头胀、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烦闷易怒、乏力、心悸、水肿等, 甚则可致神志改变。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痰饮”、“水肿”、“眩晕”、“头痛”、“耳鸣”、“心悸”、“胸痹”、“中风”等病范畴。其病因错综复杂, 多因饮食劳倦、内伤情志、素体肥胖或遗传等因素导致五脏阴阳失调, 痰浊内生、水饮内停、日久成瘀、痰瘀互结而发为本病。《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皆生於气也”的描述。《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素问?五藏生成篇》中亦有:“多食咸, 则脉凝泣而变色…”的描述。而《素问?至真要大论》则直接指出了与五脏有关疾病的病机:“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 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 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 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从这些古训中我们不难看出高血压与五脏关系之密切。为了使祖国医学的精华能够传承并不断地发展, 笔者就五脏所致高血压之机理浅谈一二, 还望明哲指正。
一、肝与高血压
肝藏血, 主疏泄, 在五行属木。主升, 主动, 正常情况下调节着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 使气血和调, 经络通利, 脏腑组织器官活动也就正常和调。若长期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 气逆于上, 血随气升, 充塞清窍则头昏目胀, 眩晕而痛,面红耳赤, 心烦易怒; 即《素问?调经论》所说的:“血有余则怒”。病程日久则化火伤阴, 阴不制阳,肝阳独亢于上, 升腾无制则化风而发为高血压。主要表现: 眩晕欲仆, 头摇而痛, 项强肢颤, 语言謇涩, 手足麻木, 步履不正, 甚则昏不知人,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舌强不语, 病属难治。
二、肾与高血压
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藏精主水,肾精衰退、肾阴阳失调引起的高血压病,特点是多虚多瘀,以虚为主,夹杂痰瘀,病程缠绵,且渐进发展,病情较重,易衍生许多变证。包括肾阴虚、肾阳虚及肾阴阳两虚。肾阴虚除表现阴液不足的症状外,还可因水亏不能涵木,水亏不能上济心火而出现肝肾、心肾同病的证候。肾阳虚损最易波及心脾,心阳不振,脾阳势微,三焦气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可出现水气上凌心肺,水湿泛滥的心悸、喘促、水肿等症,多见于高血压病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阳虚津血失于温运,易酿生痰浊、瘀血而成虚中夹实之证。肾阴阳两虚无明显的寒热表现,多为全身虚弱、肾气虚衰的病证表现。
三、心与高血压
心者君主之官, 生之本, 主血脉, 主神志, 在五行属火。心气充沛则心功能正常,血脉畅通, 脏腑内外, 四肢百骸, 经络可得以濡养,心体得荣, 心神乃安, 精神充沛, 人体无疾。若长期劳累或素体肥胖或情志过激, 劳伤心神导致心血不足, 心体失养, 心阳不振致心血运行迟缓, 脉道不利, 久之成瘀, 继而形成高血压。瘀阻于头则清阳不升, 脑失所养, 表现为: 头痛头眩, 甚则令人薄厥; 瘀处于脉则四肢麻木, 关节不利; 瘀处于心则心中悸动, 惊惕不安, 失眠健忘, 甚则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瘀久化火伤阴, 阴虚风动则狂躁, 谵语, 病情多急骤, 危及生命。
四、脾与高血压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血。脾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才能得以消化吸收, 气血才能不断的得到补充, 经络, 四肢百骸, 五脏六腑可得以濡养, 同时脾运健旺则水液运化正常, 不致引起痰、饮、水湿等产物而导致疾病。若平素肥胖, 或嗜食肥甘厚味, 或劳倦内伤损伤脾胃, 使脾失健运, 消化吸收功能失常, 气血生化乏源。气虚不能摄血, 血不循常道而溢於脉外而形成瘀血。同时脾失健运, 水液代谢失司, 水湿内停, 或生痰成饮, 或外溢肌腠而为水肿引起高血压。主要表现为: 头晕目眩, 头重如蒙, 胀闷疼痛, 伴胸闷,纳呆, 四肢困重, 乏力等, 即《丹溪心法?头眩》所说的“无痰不作眩”。往往病程缠绵, 经久不愈。
五、肺与高血压
肺主气, 司呼吸, 朝百脉, 主治节, 为水之上源。肺功能正常则气机升降及呼吸运动正常, 并通过宣发及肃降功能使气血、津液布散全身以濡养组织器官, 同时司水道之开阖, 使水液代谢正常运行而不致发病。若劳累或感寒冒雨使肺气虚损则肺失宣肃, 呼吸机能减退, 气体交换不足而呼吸急促; 水液代谢功能失常, 则水聚成痰成饮, 甚至产生水肿而发为高血压。主要表现为: 头晕目眩, 胸闷脘胀, 气急咳喘, 颜面虚浮, 小便不利等, 病情变化迅速, 宜早期诊治。
格美中医在线诊疗,您身边贴心的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