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高高中升学率,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在以往,进入大学几乎等同于获得了稳定的工作。而现在,随着大学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升学率持续上升,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能上哪所大学。
2. 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学历水平,缩小与国外教育水平的差距。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在校生、研究生数量均有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3%上升到现在的15%,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初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3. 推迟初次就业时间,减轻就业压力。在当前阶段,庞大的人口数量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将其留在学校,减少进入就业市场的数量,从而降低就业压力。如果这么多的毕业生突然涌入就业市场,无疑会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按照学龄人口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 发展经济,刺激内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可以借此刺激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推动经济的发展。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热门投资领域,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创造了教育行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5. 实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接受教育。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的利大于弊。然而,在实践中,这种政策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1. 为了扩招,有些学校降低分数和标准,导致学生素质平均降低。
2. 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使得大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不良现象增多。
3. 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务增多。原本紧张的师资力量增加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4. 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需求和期望。
5. 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凸显。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生师比过快提高,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整体师资水平可能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6. 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市场疲软,人才需求层次上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日益严重,出现教育“过度”问题。
7. 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反过来,知识失业又推动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
8. 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大量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导致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大众化教育的冲击。近年来,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给予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必须严把质量关,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然而,现在许多学校的扩招,只是满足了“量变”这项单一指标。要根除“扩招病患”,除了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外,扩招的大学也应与硬件设施尚有富裕的大学主动联姻,实施优势互补,共同承担扩招重任,这样或许可以缓解一下扩招带来的弊端。我们理解高校为发展高等教育而扩招的良苦用心,同时希望扩招不只是简单化再生产,而是增量又保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大学生,这才是扩招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