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为什么文科生找工作那么难

admin

随着经济浪潮的席卷和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下,当今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异常困难的局面。据教育部门统计,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上升至大约 727 万,较 2014 年增加了约 28万。也就是说约有近千万大学生要就业和再就业,思之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其中文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更是就业大军中的尤为困难者。2013 年,全国文科类在校大学生 718.2 万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指的文科专业,笔者就是中文系的毕业生,其中的苦涩和艰难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

  一、文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文科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每年国家统计得就业率里面,文科生占不到一半的比例。2014年统计得十大难就业的专业里面竟有6个是文科专业。而剩下得四个专业里包括两个艺术专业,这两个艺术专业也基本属于文科专业,苛刻点说,也就是这十大难就业里有8个是属于文科专业。这种局面是有多重原因构成的。

  (一)国家政策倾斜

  自从2003年以来国家提出重建东北工业基地理念,理工科毕业生立即成为“香饽饽”,而随着煤矿、建筑、电力系统的红火,更是解决了很多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出路。与之相反文科生却成了“烫手山芋”。国家重视工业的发展,以工业带动整体经济的复苏,这无可厚非,但是却从客观上增加了文科生就业的难度。像以上的行业大多不需要文科生,而这些行业却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大军的主要去向。

  这样以来,使得文科生能选择的岗位非常少,就业面狭窄。文科毕业生不自觉得就被挤在了就业的主流之外。

  (二)文科院校专业性不强

  大部分文科院校专业性都不强,以文史哲专业为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得专业不像理工科学生有那么强的专业性。大部分文科学校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文科生所掌握的却只是泛知识领域,往往被人戏称为“万金油”。什么都可以做,什么也做不好。这样的话,就导致文科生在找工作时显得无所适从,没有什么固定的目标,到处去试,既浪费精力又非常盲目。

  有些文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设立与撤销,急需的专业没有及时设立,专门的人才不能及时得以培养并输送出去;有些专业内容已脱离社会发展,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资源与人才的浪费。同时,由于文科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往往做得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这样学历优势体现不出来。用人单位不愿意花高薪去聘用高学历的学生,高学历的学生也会在工作中感觉到自己所学无法尽用。这样就造成了文科生高学历往往比低学历更难就业的一种奇怪现象。

  (三)文科生就业能力不强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源于就业,是根据大学生就业竞争市场提出来的。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是: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尽管就业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 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一些什么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上文已说过,文科生由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专业性不强,导致就业能力也偏弱。同时文科生大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较差。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文科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多都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如今自己要面对就业,面对社会时就变成了“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一般单位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私人企业不愿意雇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